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,审议通过了《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定》,提出了“七个融合”,其中要推进人才融合互动,积极引导人才返乡入乡,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,提升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水平,不断夯实城乡发展基础支撑。
人才入乡
引进常驻“新村民”168人
凛冬时节,走进铁牛村的生态丑橘示范园,道路两旁挂满柑橘。“现在正是柑橘的采摘季,今年我们有40亩生态丑橘,果子收购价还高出了市场价,村民们忙得越来越起劲儿。”丑美阿柑的负责人苹果高兴地谈道。作为“新村民”的苹果与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乡村振兴发展。
记者了解到,第一位来铁牛村的“新村民”是施国平,他是该村的总规划师。施国平来到铁牛村后,用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生态种植法打造了生态丑橘示范园。
随着“新村民”的到来,大家一起打造了“铁牛三宝”“丑美阿柑”等系列特色品牌,举办“丑美生活节”“低碳生活节”等大型活动,建成20余个消费场景,开发丑橘果酒等休闲食品等。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介绍,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万元以上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以上。
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本底,吸引外来人才扎根乡村、干事创业,比如蒲江县建设明月村、铁牛村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区,引进常驻‘新村民’168人、候鸟‘新村民’330余人、乡村振兴首席顾问40余人,汇聚文创旅游项目100余个。”
人才返乡
在生猪生态种养上蹚新路
“年轻人都往外走,她居然回了农村。”2007年,大邑县王泗镇杨店村掀起了波澜,乡亲们不理解,王浩瀚这个年轻人怎么读完大专没去大城市发展,却选择回到家乡,过上了养猪种地的生活。但对于王浩瀚来说,把青春挥洒在乡野沃土,是她挥之不去的“田园梦”。
凭着父辈传统人工养殖方式,依靠经验管理,王浩瀚和丈夫开始了创业之路。“从最初的几十头生猪开始,经历了一次次失败,我意识到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。”
于是,王浩瀚开始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厂,养殖场建设布局规范、功能齐备,养殖间内自动上料、自动饮水、自动控温、自动清粪、自动换气等智能化、精准化养殖装备一应俱全。
与此同时,她也加入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队伍,多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,去年6月,王浩瀚被评为“成都市十佳农业职业经理人”。她还到北京农业大学进修,潜心阅读养殖专业书籍,虚心向专家请教。“我们现在的年出栏生猪在6000头以上。”王浩瀚说。
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接下来,我们将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,建好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,每年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左右。”
人才扎根
提升人才激励保障水平
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,关键在留住人才,实现留人更留心,就要不断提升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水平,让人才来了就不愿意走,全力以赴投身到各自的岗位中去,跑出乡村振兴‘加速度’。”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、教授周伦理谈道。
据了解,成都出台人才新政3.0版,提出组建专家服务团、开展农业科技英才培育、支持人才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若干举措;将3类13项乡村振兴人才纳入《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》,并匹配系列支持政策;实施“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”现代种业、都市农业产业链项目和“蓉城英才计划”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项目遴选,加快集聚领军人才。
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接下来,我们还将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专家人才‘组团式’巡回服务,创新开展‘成都农匠’评选活动等,不断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,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。”(李世芳)